从文献到文本:先唐经典文本的抄撰与流变
孙少华 徐建委
序
刘跃进
在《文学遗产》编辑部积极推动下,文学所部分青年学人与国内一些重点大学青年才俊自发成立读书会,不定期地举办专题研讨会。周秦汉唐读书会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读书会。通过读书会形式,深入探讨不同专题的研究方法、学术倾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具有“开风气”的学术意义。我们想依托《文学遗产》纸质本和网络版优势,组织学术活动,展示学术成果,营造学术氛围,聚集五湖四海的志同道合者,守望传统,回归经典。参加读书会的学人,研究课题各有不同,是“读书会”把大家聚在一起,“形散神不散”。学术研究要“形散”,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又要努力维护一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学术环境。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神”。
周秦汉唐文学研究的“神”在哪里?就很值得讨论。众所周知,周秦汉唐是中华文化经典产生的最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籍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钞本时代”。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经典文本的研究,现在处于瓶颈状态,如何前行,面临困惑。可喜的是,很多优秀的青年学者立志在继承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借鉴海内外学术研究的经验,扬长避短,力辟蹊径,从更高的层次上对这段文学进行深入的探索。我想,这种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对于把握周秦汉唐文学研究之“神”,别具重要意义。周秦汉唐读书会第一期的主题是“钞本时代”的经典研读,论及钞本与定本的关系、文学史的写法问题、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综合研究问题。其中一些重要观点,已经发表在《求是学刊》2014年第5期,我建议大家不妨找来一读,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孙少华、徐建委是周秦汉唐读书会的成员之一。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撰写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博观约取,深思熟虑,合作完成这部名为《从文献到文本》的专著,其副标题是《先唐经典文本的抄撰与流变》。顾名思义,作者把唐代以前的文本文献作为考察对象,涉及先唐经典、文本文献以及钞本传承等重要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如何界定、评价先唐经典,这是见仁见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