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文集1

[俄] 屠格涅夫
文前彩插 图片: 作者像 总序 这套屠格涅夫文集共六卷,分别收辑作者的主要特写、小说、散文诗、文论和回忆录。他五十载笔耕的结晶,基本上都在这里了。 屠格涅夫开笔甚早,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念大学的时候起,便断断续续写作诗歌、小说、戏剧和评论,又凭借其外语优势,译出《奥赛罗》、《李尔王》、《曼弗雷德》等西方名著。但直到一八四七年《猎人笔记》中的《霍里和卡利内奇》诸篇面世,他才开始蜚声文坛。 《猎人笔记》总共包括二十五篇特写,大都作于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全书以俄罗斯中部的山川风物为背景,通过作者游猎期间的见闻感悟,参照他那暴戾的母亲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广泛描绘了农奴和地主的群像与生活。俄国农奴制产生于十五世纪末叶,到十八世纪下半期还处于鼎盛阶段,其后虽趋于败落,却仍然同专制政体沆瀣一气,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个制度下的农民,其地位和境况类似当时的美国黑奴,因此别林斯基称之为“白皮肤的黑人”(《给果戈理的信》)。《猎人笔记》中的《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莓泉》、《利哥夫》、《总管》、《孤狼》等篇,就是这方面的真实写照。然而作者却从农民的卑微的外表下,敏锐地发现了淳朴善良、聪明机智、巨大的潜力和细腻的感情,他们应该堂堂正正地享有人的尊严和权利。《霍里和卡利内奇》、《歌手》和《活尸》都塑造了这样的生动形象。农家小孩更是招人疼爱。《白净草原》描写他们在夏夜的田野上放牧马群时围着篝火,用各具特色的语言,讲述家神、人鱼、林妖、水怪、神通广大的“特里什卡”以及其他的民间传说,充分显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力。同时,这些孩子,特别是帕夫卢沙,不仅善于谈神说怪,而且机灵勇敢,具有一定的生活知识,能够处理实际事务。可是他们的才具得不到正常的培养和发展,以至逐渐萎缩,甚而被摧残和埋没了。 总的来说,屠格涅夫表现农民对压迫者的不满和抗争时比较含蓄,不写暴烈的行动,不用慷慨激昂或尖酸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