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展开(修订版)

孙宏云
绪论 一、问题所在与研究意义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撤销了政治学系和专业,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纷纷改行。此后,教学无人,科学院中没有相应的机构,《1956—196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竟没有“政治学”一词。政治学在新中国因此不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1960年代初,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曾组建政治学系,但主要讲授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不久,这三所学校的政治学系又改称国际政治系,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较少涉及政治学广阔领域的其他方面内容。直到1980年代,政治学才作为独立的学科而得以恢复。 1952年政治学科之所以被取消,众所周知的原因是当时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苏联高校体制为蓝本。曾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的赵宝煦教授说:“苏联当时没有政治学系,并不是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独创。有些欧洲大陆国家也是如此。许多政治学问题在苏联不是不研究,而是他们把国家问题都放到法学中去了。”这提示学人注意苏联不设政治学系的学术渊源问题,其可能是受欧陆学术传统的影响。除了来自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过程中是否还存在着导致否定政治学科独立存在的自身因素呢? 法国学者巴斯蒂(Marianne Bastid-Brugibre)的论文《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通过文本追踪,揭示了梁启超思想与德国政治学的关系,并暗示德国政治学经由梁启超等清末知识分子的传播而对中国现代思想以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影响。关于德国政治学对中国的影响,参考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作如下概述: 日本明治时代的法政思想与学术受德国国家学的影响很大,以国法学为例,日本学界自认“从来日本所出国法学之书大抵翻译德意志国法学”。表现为国家学、国法学色彩的“德意志流”政治学,其倡导者和教学研究者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