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通识

陈引驰
编者的话 经典常读常新,一代有一代的思想,一代有一代的解读。“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邀请当今造诣精深的中青年学者,为读者朋友们讲授通识课。希望通过一本“小书”,轻松简明地讲透一部中华传统经典。 本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主编,每本书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名家,他们既有深厚的学养,又长于深入浅出,融会贯通。每本书都选配了大量相关的图片,图文相生,能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希望这套丛书,能成为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可靠津梁。 我们为什么要读《庄子》 今天,我们对传统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不像四十年前,对传统文化基本持一种严厉批判的态度,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继承发扬的意识,对传统有更多认同。说到读经典,我们一般会想到儒家、孔子,这当然没有问题,儒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首屈一指的价值,处在最核心的位置。但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儒道互补”之说,犹如车之有两轮,这也是事实。在中国历史中,纯粹的排斥道家(也包括佛家)的儒家也是极少的,而道、佛两家也吸收了儒家不少的东西。 如何认识这种现象? 如果说儒家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呈现了积极进取的品格,那么道家就是“谦退”的。“谦退”也很重要,并非没有正面的意义。西汉大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为老子、庄子立传,老子传中有一则故事,很能见出儒、道之间的关系。孔子从鲁国去东周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避而不谈,反而让孔子去掉“骄气”,说“良贾深藏若虚”。这应该说具有比较正面的意义吧。 如果对两家作一个简略的对比,或许可以说:儒家是做加法的,道家则做减法,各有所长。不妨从传统所谓的“天”“地”“人”三个方面来说明。 天。古代“天”的内涵很复杂,具有神格、伦理意义。孔子周游列国,有时很狼狈,在宋国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天,非自然界的天。而老子所讲的“天”就比较多自然界的意义了,他说过:“人法地,地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