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意思

黄子平
序 这本书由我以前出过的三本小册子(《文学的意思》《边缘阅读》和《害怕写作》)合并而成,篇目有删减,但结构和文字没有太大的更改。 1986年,我和李陀、张辛欣一起到天津去,参加冯骥才他们《文学自由谈》的创刊座谈。大冯要我为刊物辟一专栏,我一向害怕这种要定期准时交稿的写作,挺犹豫,架不住陀爷和辛欣在一旁鼓励,就应承了。专栏最初定为《艺海勺谈》,缘由是我当时的住处是北大勺园,专栏里谈的却与“艺”呀“勺”呀没多大关系。待到李庆西、黄育海为浙江文艺出版社编“学术小品”丛书的时候,就以《文学的意思》作书名,忝列其中。这专栏文章开头几篇写得拖沓、啰唆,显见得是怕话题一下子说完了,无以为继,就慢节奏地扯闲篇,后来总算找到感觉了,才写得比较紧实。 在我看来,“意思”的同义词是“好玩儿”,“好玩儿”的同义词是“自由”,写作的自由和阅读的自由。“文学阅读是比文学写作更难以扑灭的地火,在岩层底下奔突、运行。在我们阅读的时候,自由回到了我们身上……在我们阅读的时候,日常的无聊、琐屑、绝望和厌倦不再包围我们,勇敢地生活下去不再是一句虚假而空洞的勉励。阅读,正如写作一样,都是以一个人的自由呼唤另一个人、另一群人乃至全人类的自由。”这是少年时无书可读的人生体验带出的表达。多年以后,我在豆瓣读到瓣友对这段话的引述,岁月荏苒,深感自己再也写不出如此“激情燃烧”的句子了。 《边缘阅读》是我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第二本书,出版家林道群仍然是此书的责任编辑。简体版经《读书》吴彬女史的重新编排增删,纳入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书趣文丛”。这本书回归我的文学批评行当,具体而微地讨论作品文本,主要是在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报刊写的书评,以及为自己和朋友的书写的序、跋。那些年“边缘”已经变成一个时髦的热词,在“边缘”挤着很多人,熙熙攘攘,直接把“边缘”变得比“中心”还热闹。为了警醒自己,我说,边缘不是与中心僵硬对立的固定位置,边缘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