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美] 比尔·科瓦奇(Bill Kovach) [美] 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
给Lynne——比尔·科瓦奇 献给我的母亲和父亲,一如既往——汤姆·罗森斯蒂尔 推荐者序 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理念 陈力丹 新闻学是应用学科,新闻理论不能做成哲学。面对每时每刻在时空隧道中流动的巨量新闻信息,不论是新闻的发布者还是接收者,都无暇追问“本质非本质”、“绝对相对”等等问题,但需要很实在的新闻理论来指导新闻的选择、观察的视角、梳理的规则、制作的方法。然而目前我国的新闻理论,政治套话还是多了些,有的说得玄了些。 两年前读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不觉产生一种感悟:这不就是新闻理论吗?“新闻真实”作为新闻学的一种职业理念,就是一句大白话,然而实现它则需要关于判别事实、表现事实、利弊权衡等诸多原则的运用。这些原则产生于新闻实践并且必须在最新的新闻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用中国式的话语叙说,即两位作者关于新闻真实的论证,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看到两位作者的新著《真相》,更是眼前一亮,这正是眼下最需要加以论证的与现实新闻生产变局相关的新闻理论,因为当前的新闻生产发生了转折,人人可以是新闻发布者,专业记者掉进了全民记者的海洋里。 约一个世纪前沃尔特·李普曼曾谈到报纸编辑部的工作:“到达报社编辑部的当日新闻是事实、宣传、谣言、怀疑、线索、希望和恐惧的混合体,其杂乱无章令人难以置信”。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就是理性地筛选与排列新闻,通过他们这一带有神圣性质的工作,记录社会生活,让新闻成为人民行为的依据。(《自由与新闻》,1920年)其实媒体的筛选和排列并没有李普曼说的那样理想和神圣,但毕竟人们只能通过媒体了解外部世界。 为监督媒体切实服务于社会,学界提出了民众的“媒介素养”问题,即教育民众要有一些关于媒体运作的知识,例如20世纪30年代戈公振就提出:“若使现在每一个国民,都能知道报纸从什么需要而来,报纸有何种力量,报纸受何种影响。那么,他才可以对报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