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
[日] 川端康成
图片 译序
川端康成:日本性与日本美的“猎手”
还是让我从村上春树对川端康成的评价讲起吧。这倒不是由于我是大半个村上翻译“专业户”,而是因我觉得我若不讲,即使川端文学研究专家也未必“拾遗”。应该说,村上不仅是风靡当世的小说家,而且作为文学评论家也每有一家之言或一得之见。如关于川端康成,村上在为哈佛大学教授杰·鲁宾编选和翻译的《芥川龙之介短篇集》所撰长篇序言中写道:“就川端的作品而言,老实说,我喜欢不来。当然这并非不承认其文学价值,对于他作为小说家的实力也是认可的,但对于其小说世界的形态(ありよう),我个人则无法怀有共鸣。”
至于川端“小说世界的形态”具体指的什么形态,村上没有言及。如果容我任意猜测,那么至少包括艺伎、歌舞伎、和服、清酒、寿司以及祇园会、五重塔、富士山等“日本性”载体或日本文化符号。而村上文学世界对这些基本不屑一顾。倒是偶尔出现樱花,但即使同是樱花,在两人笔下也截然不同。《挪威的森林》第十章中谓“在我眼里,春夜里的樱花,宛如从开裂的皮肤中鼓胀出来的烂肉”;而《古都》第一章中则谓“松树那洁净的翠绿和池水正使得花团锦簇的红色垂枝樱愈发显得千娇百媚”。在这点上,如果说村上作品有高密度的“异质性”“非日本性”,川端文学则有高密度的“本土性”“日本性”。
而这种“日本性”,恰恰是川端于一九六八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他“以卓越的感受性、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心之精髓”。换言之,村上春树以不同于日本传统文学的“异质性”或“非日本性”为世界所接受,川端康成则以忠实继承日本传统文学、表现日本人精神特质的“本土性”或“日本性”为世界所接受,并摘取世界文学最高奖项的桂冠。其获奖对象作品即是青岛出版社此次出版的《雪国》《千鹤》和《古都》。不妨说,这三部小说作品乃“日本性”的高度浓缩。而“日本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日本美”,或者莫如说,“日本美”是“日本性”的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