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面孔2:变局

徐涛
序言 纵观几千年世界诸文明,从未有过似中华文明这般具有稳定性的,也罕有似中国人这般爱好稳定生活的。只要稳定,生活总是可以被解释得非常美满。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滚滚而来的世界大势砸碎了绵延已久的安稳,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拽进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 何谓变局?历史教科书上是这样解释的:西方携坚船利炮入侵,封建王朝摇摇欲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各种思潮涌入,中体西用、君主立宪、无政府主义、民主共和的主张交锋激荡。 诚然,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国家民族之大变局。但是,若我们将视角聚焦个体——大变局之中的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我们会更加震撼于一段段鲜活的人生在变局之中是如何被拉扯的。 “勤奋读书,科考入仕”,“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这是在天下士子的人生观中沉淀了近千年的价值追求。当科举被废除的那一刻,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或抗议,或沉沦,甚或了结自己的生命,但这阻挡不了变局的步伐。他们当时面临的是对人生观何等的考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这是在中国的家庭结构中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伦理秩序。当孩子接受新思想、敢于追求自由恋爱,女人高喊男女平等、敢于走出家庭的那一刻,的确可被今天的我们称作社会的进步,但当时身处变局中的反抗者的处境是何等艰难,被反抗者又是何等迷惘。 “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士农工商,商为四民之末”,这是上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商人的理解,也是传统社会结构为了压制商人的发展所做的社会安排。当西方的商业资本家气势汹汹地在中国收割利益,中国商人喊出发展民族工商业、“实业救国”口号的那一刻,开路者是何等小心翼翼,传统秩序的卫道者又是何等不知所措。 站在变局发端的林则徐,从状元郎到实业家的张謇,从家庭妇女到革命家的秋瑾,从立宪专家到共产党员的杨度,从精通西学到捍卫传统的辜鸿铭,从书斋走向旷野的建筑师林徽因,无不在变局之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