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吕思勉
出版前言 吕思勉先生(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出身书香之家,幼承家学,博通经史,著作宏富,多有创见,是我国现代重要的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 这部《中国通史》原名《吕著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吕思勉先生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按时序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仅用了三十八万字,其功力非同一般。 吕思勉先生治学勤苦,曾将《二十四史》通读过多遍,从头到尾都批注得密密麻麻,这样的学者在今天恐怕是没有了。正是因为厚积薄发,他的通史才显得凝炼扎实,通透明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民国时期有两部通史最负盛名,一部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一部便是《吕著中国通史》了。史学家严耕望说:“钱书才气磅礴,笔力劲悍,有其一贯体系,一贯精神,可谓是一部近乎‘圆而神’之作,所以讲者可以拿他作为一条贯串的线索……吕书周赡绵密,可谓是一部近乎‘方以智’之作,所以讲者可以拿他作为钱书之辅,以济钱书之疏阔。”诚哉斯言,两部史书交相辉映,各有所长,代表着两种悠久的治史传统。 吕著通史的一大亮点是,文化史分量较重,占全书五分之三。作者认为当时流行的通史著作,虽然在叙述理乱兴亡的过程中,夹叙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条理系统,上下不够连贯,使初学者摸不清头绪,不能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大学文科的学生,他们正需要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以求进一步的钻研,因此就有采用这样特殊体例来编写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这种体例的通史仍是很新颖的,它非常适合对中国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