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石窟

袁蓉荪
前言 说起石窟造像,人们大多知道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通常想不到巴蜀之地竟然还有星罗棋布的石窟“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石窟造像有规模地传入巴蜀,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从北魏至明清从未间断过,1400多年的历史脉络非常清晰。巴蜀的造像既体现出与北方中原一脉相承的风格,又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特色,是汲取、融汇外来文化的典范之作。 图片: 广元皇泽寺第45号窟是沿袭古印度和中国北方的中心柱窟,也是巴蜀最早的石窟之一,开凿于北魏时期(2015年12月) 图片: 开凿于唐代的巴中南龛石窟群(2018年5月) 图片: 开凿于南宋的大足南山道教三清古洞石窟(2010年12月) 图片: 南充凌云山乡民当代自发开凿的阿弥陀佛造像(2013年4月) 石窟造像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古印度。在此之前,佛教诞生后的数百年间,佛的形象皆以足印、菩提树、佛塔象征。由犍陀罗地区兴起佛教造像后,崇拜佛像渐成风气,佛教徒在洞中雕凿佛像佛塔、描绘壁画供禅定观想,石窟逐渐演变出以像教化的功效,构成壮观的建筑、雕刻、壁画综合体。汉代以降,佛教石窟沿着丝绸之路,伴随着往来不绝的商贾驼铃声传入中国。彼时,融汇古希腊罗马、中亚草原、南亚印度等各种文明的佛教文化,由古西域经河西走廊到中原大地的漫漫东传长路中,不断融合中原文化与儒道思想,逐渐中国化、世俗化,与此同时,石窟造像通过汲取中国传统雕塑、绘画与建筑艺术的精华,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 图片: 眉山法宝寺唐代佛足迹图,足心刻有法轮和代表"解脱"的双鱼(2020年9月) 图片: 大足宝顶山圣迹池的南宋佛足迹,两只各有1.8米长的足印使大足更添神秘(2022年1月) 唐代北方战乱,中断了石窟造像的蓬勃发展,中原大地结束了大规模的开凿造像。柳暗花明中,唐玄宗、僖宗二帝分别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进入安稳富裕的蜀地避难,石窟艺术的火种也随着接踵而至的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