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与家庭:读《安娜·卡列尼娜》

林鹄
献给老王 没有十几年前你从大洋彼岸快递来的那本书,我不会去读,也不知道该怎么读这部小说和其他伟大作品。 我在讲授《安娜》,学生问:“为什么安娜明明知道那场舞会对基蒂的意义,依然接受了弗龙斯基的邀请?” 我愣住了。读过很多遍了,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窗户纸捅破了,理解《安娜》的最后一扇门打开了,于是有了这本书。 本书的最高目标,是让读者捧起这部伟大的小说。 引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1.1) 即便没读过《安娜·卡列尼娜》的人,也多半读过这句话。托尔斯泰的名言,到底该怎么理解? 厚厚一本小说,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所谓幸福与不幸的家庭,在其中一定有具体所指。 既然幸福的家庭都相似,托尔斯泰当然不会浪费笔墨,塑造两个幸福家庭。唯一的幸福家庭的荣耀,只能毫无悬念地落到列文和基蒂头上。 比较麻烦的,是不幸家庭的认证。既然各有各的不幸,那就不止一家。小说以多莉与奥勃隆斯基的家庭开篇,这是不幸家庭之一。小说又以安娜命名,她有过两个家庭,一是和卡列宁组成的家庭,二是和情人弗龙斯基的结合,都是不幸的。 还有吗?谢尔盖和瓦莲卡,天造地设的一对,却失之交臂。这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两人思想性格的内在缺陷所致。一个胎死腹中的幸福家庭,当然也是不幸的。 《安娜》讲述的,就是一个幸福家庭和四个不幸家庭的故事。 既然不幸家庭有四个,为什么托尔斯泰单单挑出其中两个不幸家庭的女主角安娜,作为小说的题目?考虑到幸福家庭的唯一性,考虑到列文的家庭是托尔斯泰理想中的完美典范,列文很大程度上更是托尔斯泰的自画像,为何小说不以《列文》为题呢? 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主要归功于安娜这一美艳绝伦、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100多年来,光芒四射的安娜征服了无数读者,她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卧轨自杀的悲剧,让无数读者为之扼腕。一个勇敢追求真爱的美丽灵魂,在19世纪俄国虚伪、守旧的上流社会浓雾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