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个人

[意] 普里莫·莱维
见证的艺术 ◎ 詹姆斯·伍德 普里莫·莱维不认为在奥斯维辛里挺过11个月并幸存下来堪称英勇。和集中营其他的见证者一样,他哀叹最优秀的人都丧命了,最糟糕的人却幸存了下来。但我们这些在相对意义上几乎完全没有经历过生存考验的人发现很难相信他。进入地狱却不被其吞噬,这怎么不能算是英勇呢?更何况,他带着如此微妙的清醒、如许多的讽刺几乎是平静见证了这个地狱?我们的一知半解加上怀有的仰慕,导致我们将作者简化为一个有着极度渴求的真诚的混合体:英雄,圣徒,见证者,救赎者。他记录奥斯维辛生活的《这是不是个人》(1947)的标题带着一种明显的踌躇和颤栗,被他的美国出版商改成更亲和的、生存指南似的《活在奥斯维辛:纳粹对人性的摧残》。该书的美国版夸赞莱维的文本是“对不可摧毁的人类精神的永恒证词”,虽然莱维不时强调集中营能如何迅速、高效地摧毁人类的精神。另外一位幸存者——作家让·埃默里将“理解”误读为“让步”,非难莱维是个“宽恕者”,虽然莱维一直争辩自己关注的是正义,而非无差别的宽恕。一个曾经在集中营化学实验室里遇到莱维的德国军官在《这是不是个人》中读出了“对犹太教(愤怒)的克服,一种对基督教爱邻人观的践行,也是一份对人之信念的证词”。当莱维于1987年4月11日自杀时,很多人似乎都觉得作家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自己的英雄气概。 莱维确是英勇的,同时他还保持着谦逊,注重实际,难以捉摸,带着一种冷酷的激情,又具有实验性。有时候他带着局限,文质彬彬;有时候他又带着地方习气。(他与来自和自己相同的阶级和背景的露西亚·莫珀戈结婚,并且最后死在他降生的那间都灵的公寓里。)在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是一名工业化学家;他的第一本书《这是不是个人》的部分内容是在他每天坐火车通勤的路上写出来的。虽然他在奥斯维辛的经历迫使他开始写作、并成为其作品的核心主题,莱维的写作一直是多变而世俗的,往往还带着一种喜剧的基调,即使在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