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忧虑

[美] 哈里·哈鲁图尼恩
正如此前数番那般,我受困于自身感受的经验,受困于单是感受某事的痛苦,受困于仅是身处此处的忧虑,受困于种种从未体察的怀恋……光亮平静而完美地从事物中散逸出来,给它们镀上一层含笑的、悲哀的实在。由这样的乏善可陈,由这样的街道,世界的神秘尽数在我眼前呈现。啊,生活中的日常事物经我们之手,被涂绘得多么神秘!在这被光亮照抚的错综的人类生命的表面,时间,竟在神秘之唇间绽出一个踌躇的微笑!此话听闻如此现代,深处却又是那般古老、那般隐秘,同其显露出的意义相比是那般不同。 ——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 《不安之书》(The Book of Disquiet) 总 序 这又会是一个卷帙浩繁的移译工程!而且,从知识生产的脉络上讲,它也正是上一个浩大工程——“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姊妹篇,也就是说,它们都集中反映了海外学府(特别是美国大学)研究东亚某一国别的成果。 然而,虽说两套书“本是同根生”,却又完全可以预料,若就汉语世界的阅读心理而言,这后一套丛书的内容,会让读者更感生疏和隔膜。如果对于前者,人们还因为禀有自家的经验和传统,以及相对雄厚的学术积累,经常有可能去挑挑刺、较较劲,那么对于后者,恐怕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难以置喙。 或许有人要争辩说,这样的阅读经验也没有多少不正常。毕竟,以往那套中国研究丛书所讲述的,乃是自己耳濡目染的家常事,缘此大家在开卷的过程中,自会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去进行挑剔、补正、辩难与对话。而相形之下,眼下这套日本研究丛书所涉及的,却是一个外在文明的异样情节,人们对此当然只会浮光掠影和一知半解。 不过,设若考虑到这个文明距离我们如此之近,考虑到它在当今国际的权重如此之大,考虑到它跟传统中华的瓜葛如此之深,考虑到它对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产生过如此严重的路径干扰与路径互动,那我们至少应当醒悟到,无论如何都不该对它如此陌生——尤其不该的是,又仅仅基于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