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X为原型

余静如
前言:谬误的生活如何过得正确 某一天,我多年未见的好友突然来到我在的城市,在工作日约我吃午饭。面前的食物慢慢变凉,她只是一直滔滔不绝地说话,说的都是一些生活里鸡毛蒜皮的琐事,但我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说,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吧。她眼睛突然红了,告诉我她可能撑不下去了。 ——《以X为原型的一篇小说》 上面这段话出自我的小说,也源于我的真实生活。在小说中,“我”并没有给“我的朋友”提出什么建议或是解决办法。但在现实中,我却竭尽所能地发挥想象力,提出各种关于美好生活的方案,并劝说她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直到她告诉我,她“好一些了”。 我并不真的相信那些虚幻的美好愿景能够实现。现实生活中的“我”和创作中的“我”常常是矛盾的,在现实中,我有时不得不隐藏自己真实的观念和想法,在小说里我不愿意这样做。因此在创作的过程,我愿意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人性充满弱点,人的一生中充满无法解决的困境。在我的这本小说集里,我借由主人公们来谈论的通常是心灵上的困境。正如我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这次我的主人公们并没有谁在挨饿受冻或是物质上极度匮乏,他们都有着看似正常的生活,与城市中的许多年轻人无异,但他们却饱受精神折磨,这样一种折磨有时候令他们想到死亡。这并不是矫情,也不是都市病,很多时候也不是抑郁症,反而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人们对于自己存在意义的思考。当下看似丰富的物质生活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种假象,真实情况是大多数人无从选择自己的生活,也无法想象另一种生活,他们遭遇的是精神上的贫瘠和危机。他们不自觉地遵循他人的规划,由他人评判自己的价值。当他们开始对缺乏自主性的生活感到不适和荒诞的时候,他会自然而然地感到痛苦。 弗洛伊德提出“死本能”;加缪说,所有的哲学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一个问题:“自杀”。这两个问题一度使我困惑。直到最近,我创作《以X为原型的一篇小说》,里面的主人公X一直想要自杀,而“我”怎样也无法说服他,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