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历史讲中医

熊益亮 林楠
序言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固有之医学,守卫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1949年以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中医药文化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9年5月,中医药传统医学正式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制定、颁布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即《国际疾病分类》。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20年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江夏中医方舱医院院长刘清泉说:“几千年抗击瘟疫的历史,为中医治疗疫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抗击疫病的战场上,中医药从未缺位。” 就我个人而言,从2006年成为一名杏林学子至今,我学习中医药和中国传统文化已经15年了。从小接触现代科学的我,刚接触中医时有很多困惑、不解,甚至有点抵触。因为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学体系,与现代科学体系截然不同,也就是因为如此,中医被冠以“伪科学”之名。但是,随着对中国传统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象数思维”“整体观念”“气”“道”)以及中国古代经典(如儒家、道家、禅宗)的接触与学习,我发现用现代科学去评价或者说去看待中医学是不合适的。与此同时,我也对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二者都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若不是有实实在在的疗效,中医很难流传几千年并依然为人们所用。我从一个会为了中医科不科学而与人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少年变成一个微微一笑的老师。如果不懂或者不相信传统文化,就很难相信中医,争辩也无济于事。所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何必拘泥成说呢?这让我想到了张伯礼院士说的:“祖先留下的财富是无价的瑰宝,让我们在应对疫情时有了中西医两套治疗方案,我们应该感到幸运。” 我很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