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不可能:天才物理学家的软技能

[美] 布莱恩·基廷
献给我的家人;献给我的无垠宇宙。 推荐序一 巴里·巴里什:好奇害死猫,但害不了科学家 布莱恩·基廷在书中描写的九位科学家除了都获得过诺贝尔奖,还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几位科学家在接受访谈时,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诉说着好奇心才是探索物理世界的动力。功勋卓著的他们无一不是在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探寻不知道和不可知的内容。通过基廷抽丝剥茧般的访谈,加之他真诚而颇有趣味的回应和解释,几位科学家在推动科学前沿突破时的种种优势、劣势和方法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书虽短,大家读的时候可别跳过短小风趣的《写在书中:科学方法》这一篇短文。基廷为何创作这部分不得而知,但其意义实在重大。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另类事实”和“假新闻”。亚里士多德教我们如何通过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推动知识进步,伽利略将实验作为一项研究手段引入科学研究。后来,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写下四条推理原则,确立了科学方法。如今,我们凭借统计推断,确立对实验结论的信心,确立基廷强调的共识。这些原则也要用在确立社会问题的真相当中,比如全球变暖、新冠疫苗的有效性和风险性等。 最后,我想以一家之言作结。理解科学已经够难了,理解科学家更是难上加难。本身是一名优秀科学家的基廷,还能对其他科学家有深入的认识,他值得我们所有人的掌声。 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 加州理工学院林德物理学荣誉退休教授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师 荣获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推荐序二 詹姆斯·阿尔图切尔:“选择你自己”而“跳线” 1991年读研被学校轰出来的时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三十年后的同一天,我在给一本介绍诺贝尔奖得主的书撰写前言。 写这个前言我自认为还不够资格。我并不是一辈子都在探索人类知识前沿的奥秘。此时此刻,我觉得自己有点儿冒充者综合征。 甚至我都没有像物理学家或者化学家那样认准一行干到底,我的赛道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