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日] 和辻哲郎
中文版序 跟众多日本的孔子研究者不同,本书作者和辻哲郎(1889—1960)不是汉学家,而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与伦理学家。他生在村医之家,中学时代因困扰于信仰与人生意义的问题而沉迷文学,二十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决定以学术为志业,二十四岁出版《尼采研究》,二十六岁出版《克尔凯郭尔》,一生著作等身,全集逾二十卷,曾任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教授,也是日本伦理学会多届会长,代表作有《伦理学》《作为人间学的伦理学》《风土:人间学的考察》《人格与人性》《日本伦理学史》《日本精神史研究》等,其伦理学说被称为“和辻伦理学”。 以日本所受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身为研究日本精神文化的巨擘,和辻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当然不会陌生,在著作中多有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讨论,也写过不止一篇的专门文章,以至于他的弟子径称读和辻的著作,可以深感他是以受过儒家熏陶之眼来看西方传统的,也是从儒家道德的视角来界定伦理学的。所以在已名满天下、诸务缠身之际,收到撰著《孔子》的邀约,虽然他自谦无研究、无学养、无准备,却还是欣然命笔。从本书在日本的风行,到今天有了中译本,历史证明他八十多年前的心血没有白费。 正如在本书中和辻自己提及的,他著有《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与《原始基督教的文化史意义》,他没有提及的是他还与人合译过《希腊天才之诸相》(后重译改题为《希腊精神的存在形式》),可知他对佛教、基督教、古希腊哲学都有着非同泛泛的理解与把握。在本书前两章,他把孔子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和耶稣作为不同文化的人类教师的代表进行了比较。和辻肯定了把他们合称为“四圣”的说法,因为这包含了一种“不是只偏向于西方,而是能够广阔地纵观世界的文化”的态度——也就是将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以及征服了欧洲文化的犹太文化,“平等地予以极高的评价”。这自然是通达的认识,不仅比西方文化中心论者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