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茅海建
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总序 1998年,戊戌变法一百周年,我结束了先前的两次鸦片战争史研究,开始研究戊戌变法。2018年,戊戌变法两个甲子,一百二十周年,我的研究还没有结束,仍然在路上。 时光又逢戊戌,我也应当想一下,这二十年究竟做了什么,又有着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当我开始研究戊戌变法时,有两位朋友善意地提醒我:一、戊戌变法是所有的中国近代史大家都涉及过的领域,很难再有突破;二、戊戌变法的材料搜集和利用,已经差不多了,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新材料。他们的提醒,告诉此处水深,不可掉以轻心。于是,我就做了“长期”的打算,准备用十年时间来研究戊戌这一年所发生的事情。 我最初的想法是将戊戌变法期间重大事件的史实和关键时刻的场景,真正了解清楚。由此而重新阅读全部史料,力图建立相对可靠的史实,以能从这一基础上展开逻辑思维。即“史实重建”。于是有了《戊戌变法史事考》(2005,再版时更名为《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和《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2011)。 也就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感到康有为亲笔所写的回忆录《我史》是一部绕不过去的关键史料,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来作注,以鉴别真伪。特别让我兴奋的是,我看到了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手稿,解决了许多问题。于是有了《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009)。 在我的研究计划中,要写一篇张之洞与康有为的文章,所利用的基本资料是新编的《张之洞全集》。文章大体写好,我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查阅“张之洞档案”,准备再补充一些材料。谁知一入档案馆,发现了一大批未被利用的史料。兴奋之余,再度改变研究方向,集中研究这批史料。于是又有了《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2014)。 以上便是此次集中汇刊的四本书的由来。“史实重建”的想法一直没有变,我在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考据。 然而,考据不是我的目的,“史实重建”亦是为逻辑思维建一扎实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