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理解的少年

陈瑜
前言1 请把孩子当“人”来对待! 《少年发声》第一册出版时,我把个人微信号印在了“后记”里,邀请愿意发声的少年们来添加我。在教育的舆论场中,他们的声音不该缺席——我一直坚信这一点。 我从不挑选访谈对象,但需要找个“树洞”来倾诉的孩子,更可能是怀着心事、带着伤痛的,所以这一年多来,和我对话的孩子覆盖了焦虑症、抑郁症、厌食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中很多人经历了厌学、休学,采取过自残甚至自杀行为。 孩子们到底怎么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痛楚和挣扎?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就是在回应这种种的不解和迷惑。孩子们集体发声,真诚而勇敢地呈现了他们瓦解、破碎和重建的过程。 穿梭于孩子和成年人之间,我深感今天的家长和老师试图把孩子打造成听话、用功、考高分的“机器”,而孩子们希望被当作“人”来对待,想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这中间的落差越大,撕裂越严重。 人和机器的区别是什么?机器只讲功能,它存在的价值就是高效地完成任务。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情绪、有感受、有独立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才是这一代孩子分外在意、格外看重的。 这代孩子绝大部分衣食无忧地长大,没有物质层面的忧患,所以他们追求心灵的丰盈和精神的富饶。他们会追问:人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要读书?我有什么价值?未来我可以成为怎样的人?……十来岁的孩子,发出这样的叩问,毫无疑问是社会发展的傲人进步,但遗憾的是,我们成人社会给不了他们满意的回答。 浮躁而短视的大人们啊,还在想方设法把他们嵌入我们自认为最优的发展轨道,去奋力追逐所谓的“成功”,一旦出现任何预期之外的不可控因素,就会焦虑、抓狂、崩溃。 不得已,孩子们成了承接成人情绪的容器,直到有一天,他们再也接不住了。于是,熟悉的剧情开始了:学习没有动力,整天玩手机,日夜颠倒,封闭自己,拒绝沟通,或是跟家长、老师激烈对抗。 不要把这一切甩锅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