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长安的荔枝》序 承蒙马伯庸先生委托,让我为《长安的荔枝》作序。马亲王的著作,经常带来现象级的效果,这种效果并不局限于文学界,它还涉及影视、旅游、地方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马亲王的巧思和他对现实的关怀,以及那种渗透骨髓的幽默感、对史料和细节的孜孜以求,恐怕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除此之外恐怕还有一个原因,马伯庸把他对历史的熟稔与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笔能直击人的内心。写的是古人,却经常让我们看到自己。这部《长安的荔枝》就是如此。 一连串跌宕起伏的故事次第展开,密不透风,令人无法释卷,这是我们熟悉的马亲王风格。 但与以往不同,这也是一个古装版的职场小说,是一个职场“社畜”拼命上岸的故事。第一页里,一个苦哈哈的房奴李善德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要在一线城市买房,要贷款,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他要为稻粱谋,而且是每天有数的稻粱。看到这里,相信一些人的脸上已经出现了苦笑。也正因为要积极为稻粱谋,所以李善德轻易就被中层领导拿捏,领导用阴招将他送上了去岭南的路途,去完成那个显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皇帝递送新鲜荔枝。他甚至要为最坏的结果做打算——命丧黄泉之前与妻子离婚,让妻子、孩子规避债务,而杜甫讲给他的一个老兵的励志故事,才让他下定决心向前走。 小说里那些通天阴谋、暗杀,是我们一辈子不会遇到的事情,但整个小说的内核是那么真实,因为它直接洞察人性,小说围绕着复杂的唐代职官结构和行政运作机制展开,许多名词估计多数读者都闻所未闻,但读起来直摄人心,不用明白每个词的含义就能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因为,这一个“大盘”背后蕴含的机理是有共性的。各种利益的博弈、管理层内部的矛盾、职场的情商、不得已的违规,甚至还有不断修改需求的“甲方”。读者会感到,阅读每一行字,都是在阅读自己。看到“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连做噩梦都在工作”谁不苦笑? 但是与此同时,还有一种精神能让人冲破这一切阻滞,那就是豁出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