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魂到心理:关于经典精神分析的社会学研究

孙飞宇
图片 孙飞宇1978年生于山东青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士、硕士,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与政治思想博士,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社会思想史,集中于经典精神分析—社会理论、现象学—诠释学传统中的社会理论等,同时兼顾对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著有Social Suffering and Political Confession:Suku in Modern China(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13),《方法论与生活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译有素德·文卡特斯《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约翰·奥尼尔《灵魂的家庭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等,合译作品有亚当·弗格森《道德哲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等 序 渠敬东 研究学问,最难的莫过于:如何真正走入思想的领地。 思想是所有学问的根基。可我们说话和思想,用的语词和概念,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大多靠着古今中外那些思想家对既有格局的继承、推进和扩展,古人说“自知无知”,就有这层意思。所以说,学问的要害,首先是要回到思想家那里看个究竟,这样做,也相当于对我们自身的追问,即“认识自己”本身。 不过,思想家的思想,自然是一个具体的人的思想,人有七情六欲,也会夹着胡思乱想,还有很多参与论战的敌友,身后到处是追随者和诋毁者,倘若不辨分出来,思想便不成思想了,怎能为人们普遍来学,普遍来用?所以,多数的思想或思想史研究,都热衷于做一番清洗的工作。 有人觉得,应当把思想文本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分割开,文本原本有其自身独有的脉络,切不可为作者那些限于时代和生活情境的私人因素“污染”了。有人则认为,恰恰是因为思想家常在繁乱的生活世界里,所以必须明察他的所有细节,才能辨析出那些仅属于他的私下成分,像外科手术那样把那些杂碎精确地切除掉。上述两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