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从孔夫子到庖丁

[英] 胡司德
图片 图片 献给 恩恩 前言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出现在世界舞台上。13世纪的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描绘过这个广袤富饶的帝国及其风土人情,他所讲述的故事被集结成书,自称记录了世界上的“奇迹”。这本书即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本名为《世界奇迹录》(Le Livre des merveilles du monde)。今天,我们因为各种复杂多样的原因与中国发生交集,产生兴趣。对于越来越多的学生和专家来说,中国不再是那个典型的“他者”文明,那个无论风俗习惯、还是善恶是非,都与宽泛意义上自我定义为“西方人”所坚守的价值观完全不同的地方。 人员流动的方向在现代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8世纪启蒙运动期间,少数传教士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心;一个世纪之后,一小群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向欧洲讲述了日渐衰落的中华帝国的成就和苦难。这样的日子都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全球的知名大学都在招收和接待才华横溢的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中国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跟世界各个角落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商品、服务和文化资本深入寻常百姓家,变得可见、可感、可闻。西方的年轻一辈在中小学、大学或夜校里探索中文的奥秘。美食家怀着同样的好奇心品尝中国菜,而面条和北京烤鸭也走向了全世界。 然而,西方的中小学、大学和媒体才将将开始向全球感兴趣的公民提供所需要的基础课程,向他们介绍中华文明和中华思维方式的基本轮廓。迄今为止,只有在以下情形中,中国才潜入我们的叙述:中国出现在西方国家的地平线上,或进入20世纪的国际政治,或其经济似乎不可阻挡地与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或对我们构成威胁)。高校体系中教授的哲学仍然是言必称希腊;在诸多课程大纲看来,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似乎并没有宗教信仰。对于许多人来说,在那些与西方接触的时刻之外,中国是一个拥有茶、书法、诗歌、瓷器和古怪威严皇帝的国度。对于那些仍然习惯用“我们”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