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古诗词课:读客三个圈经典文库

骆玉明
写在前面 我在复旦大学开了一门全校性的通识课,名称是《古典诗词导读》。整个课程用简要的诗歌史的脉络贯穿,但并不以诗歌史的方式来讲述,主要还是讲具体的作品。每篇作品关注的侧重点常常是不一样的。各个部分的详略,也没有很明确的规律。总之,讲得比较自由轻松。 选讲的作品,大多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原因是熟悉的东西在字面上不需要做太多解释,可以省出时间来,更多关注我以为比较有趣和有意思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诗中常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常常是多歧义的。我讲我的心得、我的见解,但并不要求听课的人以此为准。 这个课程后来按照学校的要求,录制了比较完整的视频资料。这些视频资料,若干高校也用于教学,而后又被放在各大互联网平台播出。粗略地统计,看过完整视频或片段的人有二三百万吧。许多朋友喜欢我对古诗词的讲解,我当然为此感到高兴。 一直有人建议把这门课的内容编成一本书,我总是拖延着。因为悦悦图书公司负责人、老朋友罗红的鼓励和积极筹措,才得以完成。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对课堂录音加以整理的成果,当然也有少量的修补。讲课内容转成文字,有较多口语成分,有些地方旁逸斜出,有些地方有点儿啰唆。但有一种现场的气氛,也算是优点。 帮我做文字整理工作的,是我的学生向雅菲、李佳怿和杨帆,还有一位是老朋友——《瞭望东方周刊》的资深编辑黄琳。她们都很忙,却愿意为这本书花费许多时间,十分感激。 要说缺陷的话,那就是这本书讲到宋词就结束了,让人感觉不满足。这主要是因为课时的关系。每个学期讲到宋词,就没有时间了。不过,本来这也不是作为诗歌史来讲的,似乎也无须强求完整。况且,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变化,这里也大略涉及了。倘若读者诸君希望更完整一些,以后看看能不能弥补吧。 我尚在少年时,没读完初中就下乡种地。从没有人教我,我却莫名其妙地喜欢古诗词。我和一群朋友曾经把能找到的古诗词选本凑合起来,用刻蜡纸油印的方法编过四厚册的一套书,很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