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叙事:明日环境史

[美] 迈克尔·罗森(Michael Rawson)
给 我的孩子们 你的孩子们 以及他们的孩子们 只观过往者,思忆皆悲。 白皇后,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爱丽丝镜中奇缘》(Through the Looking-Glass),1871 序言 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至今依然非常经典,也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共鸣。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摄影师在编写20世纪30年代未来主义建筑图示史时所发生的事。书目的所有工作都进展得很顺利,直到这位摄影师发现,由于自己太过投入其中而被各种幻觉所困扰。比如,他能看到飞行汽车、巨型齐柏林飞艇、伟大的装饰派艺术风格城市,以及其他闻所未闻的未来标志。这些人类潜意识中的“幽灵符号”,开始不断涌入这位摄影师的脑中。在最终得以摆脱这些符号之前,他已经被逼得半疯半狂了。 我在这样的资料中也摸爬了十几年。但是,我依然情不自禁地把吉布森的故事当成一个警示寓言来读。因此,我想趁自己目前心态尚属冷静时,记录下关于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和我一路走来的选择。 本书探讨了西方世界看待自然界的理念:人类对未来环境的展望。大部分历史学家都忽略了这一部分。我一开始研究的目的是关注生态乌托邦:一个想象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而且通常只出现于遥远的明天。当我发现这种未来展望是如此特殊,而非社会规则之时,我并不惊讶。令我惊讶的是我发现了一个社会规则:人类所期待的明日愿景是在基于有限的地球资源下,实现无限的增长,无论这种增长最终的结果是实现乌托邦,还是导致环境崩溃。关于增长的主题很快就成为我研究的核心,进而令我写书的初衷发生了改变。也许增长的主题和我的书更有关联性,也更具紧迫性。关于人类未来的故事,体现了大众的想法,也促进了人们对无限增长的期待。与此相反的是,建立一个真正的人与地球可持续发展关系,这种未来期待其实才更让人难以设想。 撰写本书的初期,选择研究对象的规模,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起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