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文化史Ⅰ

[美] 比尔·莫勒 [德] 斯特凡·克姆尼切克
丛书序言 2012年,大英博物馆决定重新设计陈列硬币和奖章的68号展厅。当时,其策展人大胆摒弃了传统的钱币陈列方式,决定另辟蹊径。以往,古代欧洲的金币、银币和铜币一排排地陈列在展柜中;而在新的展厅中,不仅有硬币和纸币,而且从贝壳到手机,所有的展品都有自己的展柜,呈现了用于交易的古器物和设备的历史沿革。每个展柜都有一个主题:展厅中,一侧的展柜陈列突出了货币的制度基础和发行机构,另一侧展柜则展示了人们使用货币的多种方式——货币不仅用于交换或付款,还可用于典礼或宗教仪式、政治竞争、装饰和故事叙述。 编写这六卷《货币文化史》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种类似的体验,邀请他们参观这些神奇的货币展柜,走近形形色色、错综复杂、色彩缤纷的货币,看到货币不可化简的多元性,聆听货币讲述的多重故事。货币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多元经济和道德世界,以及估值与评价、财富与价值体系。货币绝不仅仅是狭义的经济术语中的硬币、现金或信贷,它的含义远远超过“货币拥有四大职能: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这句对仗工整的习语的定义。货币同时也是一种交流的媒介、一组工具——人们以此交换信息,不仅仅是价格信息,还有政治信仰、权威、忠诚、欲望和轻蔑。货币也是纪念过去的一种方式,它使人、制度、神灵和祖先之间建立的关系超越现在,迈向临近的、遥远的,甚至想象中的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文化”和“历史”的色彩。因而,六卷本《货币文化史》主要聚焦于货币与宗教、技术、艺术和文学、日常生活、形而上学的阐释,以及与各种时代事件的关系。前几卷的编者是钱币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们与大量钱币和金银的实体史料打交道。此外,很多数字基础设施(digital infrastructures)研究者、文学和法律史学家、科幻小说研究者、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和艺术家也为本系列书的编撰作出了贡献。 绝大部分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古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