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张勃
前言 中华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千百年来,发挥着丰富生活、凝聚人心、传承文化、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缓释心理压力、满足情感需求等多种作用,是民族生活的时间制度和社会大众的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节日是由多个节日单体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这些节日单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各有其时,各有其史,各有其俗,各有其性,并以特有的方式协调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当然,这些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受重视程度不一,地位也有所不同。时在公历4月5日前后的清明节,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传统节日体系中的一个大节。 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作为节气,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作为节日则形成于唐朝。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清明节拥有了十分丰富的习俗活动,并随着时代变迁继续传承发展。其中既有扫墓祭祖等仪式活动,又有踏青、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娱乐活动,还有祀蚕神、饭牛、植树等与农事有关的习俗活动。这些活动蕴涵着中国人对于生命本身以及生命个体与自然、社会、民族、家族、家庭之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可以大致概括为感恩情怀、生命意识与应时精神三个方面。 一 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感恩情怀 感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恩,即一个人能够从内心意识到并记住他者对于自己的恩惠和帮助,并由衷生发出感谢之情;二是图报,即有回报别人恩惠的心愿和责任感,并努力体现于实际行动上。古人云:“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知恩图报,是人间最大的善行。知恩报恩的思想,是人类社会最值得提倡的伦理道德思想。 感恩之所以重要,根本上在于人既是一个由父母生养的血肉之躯,又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他从属于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社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生活,首先要从它从属的组织、群体里获得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即一定要受惠于某个组织或某个组织中的个人。得到恩惠,就要回报,只有形成受恩与回报的良性…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