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空心化
吴重庆
自序:追寻内生力量,超越空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空心化现象。许多人几乎已经习惯地将“空心化”与中国农村画等号,进而认为空心化不可逆,而农村的唯一出路在于城镇化。在这样的判断与舆论之下,拥抱城镇化与唱衰农村大有相辅相成之势。
当然,中国农村的发展自有其轨迹,绝非任由舆论牵引。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推进,农村空心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扭转。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部分远离大城市的县域常住人口不减反增,即为明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农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
历史人类学的“华南学派”倡导“在历史中寻找中国”,我想,做农村研究,也需要抱有“在具体的区域中寻找中国农村”的信念。“具体的区域”不是指同样免不了有些抽象的“南方”“北方”或者“东部”“中部”“西部”,而是能够寻找到地脉、人脉、文脉的地方社会及人群。我们要了解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社会构造、生计方式、外部约束等。试图在“具体的区域”中寻找中国农村,其实也是试图理解其内在的发展逻辑,追寻其内生的力量。
由于个人在时间及精力上的限制,加上田野调查的因缘际会,本书仅举三类农村区域调研作为“在具体的区域中寻找中国农村”的尝试。为了形象及方便起见,我权且将此三类区域称为“隙地”“狭地”“边地”(简称“三地”),并以位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菏泽市郓城县和东明县作为“隙地”的例子,以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三分的福建沿海莆田市孙村作为“狭地”的例子,以西南边陲云南临沧市凤庆县和四川凉山州昭觉县作为“边地”的例子。
一、“隙地”的县域城乡流动
细察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2010年至2020年全国区县常住人口变动地图(在地图上,绿色代表常住人口减少,红色代表常住人口增加)发现,虽然中国的人口分布大体上依然符合“胡焕庸线”所揭示的情形,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