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师傅文学人生课

苗炜
前言 焚书之书 1933年5月10日晚上,柏林大剧院广场上人声喧哗,远远便能看见十米高的火焰,这是在焚书。为了烧出来的效果更好,焚书者预先搭建了八个劈柴垛。焚书这事儿,不是希特勒发起的,也不是戈培尔发起的,而是一个叫“德国大学生组织”的团体发起的,大学生要捍卫德意志精神的纯洁,要烧书。图书馆管理员沃尔夫冈·赫尔曼开出了一份名单,上面有九十四个德语作家和三十七个外语作家,他们的书不符合纯洁的德国精神,要被烧掉。 2008年,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文学编辑福尔克尔·魏德曼出了一本书,《焚书之书》。他根据当年焚书的名单,追述了名单上的那些作家和作品。那些作家的书,大多从图书馆消失了。魏德曼从柏林一家旧书店网购了很多书,邮递员按门铃,把书送上门。柏林那家旧书店的名字叫“死神”。魏德曼把他能找到的作品都给读了,他说,他带着无限激情阅读他们的书,显然,并不是每一本被烧掉的书都是杰作,即便没有1933年的焚书事件,某些作家也会被人遗忘。 这本书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命运。有一位逃到了法国,被扣押在比利牛斯山下,而后就消失了,很可能是饿死了。有一位亲苏分子,逃到了苏联,结果1942年被斯大林给枪毙了。还有一位成为富翁,留下一大笔遗产,成立了一个德语文学奖,奖金五万欧元。有一位编辑,本身就是藏书家,逃亡路上居然还弄了一集装箱的书运到美国;等20世纪60年代从美国回德国时,他带着近八千八百本藏书。魏德曼说,他写这本《焚书之书》,不是做作品分析,而是想帮助读者获得阅读印象,让那些曾被烧毁的作品,尽量生动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焚书,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看到烧书的场景我们还是会很震惊。有一年,我在以色列的大屠杀博物馆参观,博物馆里有一台电视,正播放当年纳粹焚书的录像,录像里不断有人抱着一摞书扔到火堆里——那个动作看起来很轻巧,就跟我们扔垃圾似的,不像舞刀弄枪那么刺激,很轻巧的一个动作,比放鞭炮还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