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全二册]

王德威 主编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文版序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2017年)是哈佛大学出版公司继法国、德国、美国文学史之后所策划的第四本文学史。这一文学史系列一方面以宏观视野呈现国家或文明传统里的文学流变,另一方面则以微观视野审视特定时刻里的文学现象。结合两者的线索是编年顺序。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依此一编辑方向展开,但实践过程则自然显现不同的要求与成果,书中导论已有详细说明。最重要的是,中国文明源远流长,“文”“史”“学”三者的互动尤其绵密深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史的思考与书写范式深受西方影响,久而久之,一切被视为当然。然而,时间来到新世纪,我们必须放大历史视野,观察中国文学的变与不变。除了贯串中西资源,更应调和今古和雅俗传统。据此,以下三点可以作为参照。 体例 一般文学史强调大叙事,以大师、经典、事件作为起承转合的论述。《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尊重大叙事的历史观和权威性,但更关注“文学”遭遇历史时,所彰显或遮蔽、想象或记录的独特能量。如何自觉地凸显文学史的“文学”性,以期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历史书写,成为编者的首要挑战。全书以单篇文章构成,风格包括议论、报道、抒情甚至虚构,题材则从文本文类到人事因缘、生产结构、器物媒介,不一而足。这些文章各擅胜场,反映“何为文学”“为何文学”的丰富辩证。出版体例每篇文章以2500字(中文译为4000字)为限,篇首以某一时间作为起发点,标题语则点明该一时间的意义,继之以文章的正题。如此,每篇文章以小观大,指向历史可见和不可见的发展,但各篇文章的书写体例和全书的编年顺序又将所有话题、现象纳入时间的恒久律动。 总而言之,本书关心的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和“史”的对话重新赋予当代意义。通过重点题材的配置和弹性风格的处理,我希望所展现的中国文学现象犹如星罗棋布,一方面闪烁着特别的历史时刻和文学奇才,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