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贤三昧集译注

[清] 王士禛 编选 张明非 译注
前言 《唐贤三昧集》是清初王士禛选编的一部唐人诗集。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出身仕宦家庭。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扬州推官,官至刑部尚书。四年后因事免官,退居故乡新城。卒谥文简。 王士禛自幼工诗,在清初与朱彝尊齐名,并称“南北两大诗人”。其诗内容多纪游、怀古、咏史、赠答,题材较狭,风格上追求风神韵味、冲淡含蓄。其写景和抒情诗婉丽隽永、饶有情趣,七绝诗尤为佳妙。今存诗千余首,曾自选编为《渔洋山人精华录》。王士禛不仅是钱谦益、吴伟业之后的诗坛盟主,而且在诗歌理论方面卓有建树,著有《带经堂集》、《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渔洋诗话》、《分甘余话》、《渔洋文》、《蚕尾文》等。在他身后,门人张宗柟综采各书论诗之语,编为《带经堂诗话》三十三卷。此外,另撰有《古诗选》、《十种唐诗选》、《唐人万首绝句选》、《唐诗七言律神韵集》等多种著作。 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其实,“神韵”一词并非他所独创,最早出现在南朝时的人物品评中,如《宋书·王敬弘传》中说:“(敬弘)神韵冲简,识宇标峻。”稍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都用了这一词汇。到明清时期诗论中已较多地引入“神韵”的概念,如胡应麟《诗薮》、王夫之《古诗评选》等。王士禛在继承前人诗论,尤其是司空图和严羽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神韵”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遂自成一家之言。 标举“神韵”,即要求诗歌有清远淡雅的境界、自然空灵的韵味、含蓄蕴藉的风格;要求诗人在创作中做到“兴会神到”、“贮兴而就”。用这样的标准衡量诗人诗作,所推崇的自然是远离现实的谢灵运、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诗人以及他们“古澹闲远”的山水风景诗,赞赏那些清幽淡远、韵味隽永的诗句。而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带有明显倾向的作品则不免有所轩轾。 “神韵”说的提出,自有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