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常识

解玺璋 张景山
京剧源流 图片: 中华戏校学生合演《凤双飞》 图片: 尚小云与荣春社部分学生合影 图片: 程砚秋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合影 图片: 沈容圃绘《同光十三绝》 前言 中国戏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上溯两千年,中国戏曲已从巫术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机会。它像一条小溪,从历史深处奔腾而出,一路上,以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广采博收,汇集了歌舞、说唱、滑稽表演、百戏杂技等艺术因素,终于形成了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传统戏曲艺术。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映射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京剧形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作为剧种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独占北京舞台的徽班与随后晋京的湖北汉班的合流,从而奠定了以皮黄为骨干的声腔体系。其后则有北京语音的逐渐融入,在徽、汉二戏中形成了以“十三辙”、“四声”、“上口字”、“尖团字”为其特点的舞台语音体系,并确立了以改革后的胡琴(京胡)为主奏乐器的新的伴奏风格。除此之外,北京的皮黄戏还吸收了昆曲和乱弹诸腔的优点,使曲调和唱法更加丰富和优美,也显示出京班皮黄戏与原先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徽、汉皮黄戏的重大区别。随着近代商业都市的兴起,交通日益便利,北京的皮黄戏班或艺人陆续出京,向外埠发展,天津、上海、汉口等大都市或商埠,都有京班皮黄戏的演出。至清末,京班皮黄艺人的足迹已遍南北,外埠观众则称北京来的皮黄戏为“京戏”,其后也有称京戏为“京剧”或“国剧”的。 中国戏曲文化发展至清代,真是到了集大成的阶段,其重要标志就是京剧的诞生。它的直接的亲缘,自是徽、汉二戏,但如果认祖归宗的话,却不得不从唐的参军、宋的杂剧以及金的院本说起,一直追溯到金、元时代起于中国北方由说唱诸宫调演变而成的新的杂剧形式和南宋以来称为南戏的“永嘉戏曲”,追溯到明、清之际流行的昆曲和秦腔。到了清代的中、晚期,随着雅、俗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京剧成为当时最有前途的剧种,并很快形成了如日中天的繁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