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物内部旅行

袁越 黄依婕 绘
袁越,1968年生于上海,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事分子免疫学研究。1992年初留学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动物学系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工程中心担任研究助理,1998年至2004年在加州圣地亚哥市的生物研究公司从事生物制药研究。2005年8月加盟《三联生活周刊》,担任特约撰稿人至今。其“生命八卦”系列、“土摩托看世界”系列、“人类三部曲”、“未来三部曲”等作品广受好评,其中,《人类的终极问题》荣获2020年度“中国好书”奖。黄依婕,1992年生于浙江,插画师。作品有《Frank一天》《莎士病亚》《午夜录像厅》《幼之国》《到处走走》。 第一部分 在万物内部旅行 图片 01 像地球人那样思考 东西方思维方式可以很容易地互换,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地球人一样思考。 图片 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你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心理学家邱莲黄(音译)把这道题分别给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儿童做,发现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组,中国孩子则更倾向于把牛和草地分在一起。邱莲黄认为,美国孩子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于动物,因此被归为一组。中国孩子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因为牛吃草,所以牛和草地被分在了一起。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理查德·尼斯贝特(Richard Nisbett)曾经给中美大学生出过一道类似的题目,结果发现美国大学生喜欢把猴子和大熊猫分在一组,中国大学生则会把猴子跟香蕉配对。 这是心理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一类经典实验,为的是研究东西方思维差异的根源究竟在哪里。说到这个话题,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以欧美人为代表的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善于分析每个物体各自不同的性状。而以中日两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则擅长整体思维,对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