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产业链

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金研究院
前言 大国规模和逆全球化下的产业链发展与重塑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供应链经历了三轮冲击:在2020年疫情暴发期,经济活动停顿带来减产和库存消耗,隔离也限制了就业;2021年全球需求反弹碰上低库存、弱生产、交通物流遇阻,供需失衡加剧;2022年俄乌冲突对能源、原材料和食品供给带来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加剧了疫情和地缘政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带来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对供给稳定的反思。微观层面企业更加重视供应链的稳定,宏观上各国政府强调产业链的韧性,不仅从效率也从安全的角度看待产业的竞争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扮演着关键角色,现在也遇到新挑战,高质量发展要求兼顾产业链的效率和安全。 中金公司研究部和中金研究院联合撰写了《大国产业链》一书,围绕效率与安全两个维度,从宏观与产业、科技与政策、国内与国际多个层面分析产业链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新形势下中国发挥好规模经济优势对促进产业链效率与安全的重要性。本文从宏观的视角就产业链发展和调整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一、逆全球化:历史没有终结 经济学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可能是提倡自由贸易。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前,主流思维认为积累财富就是要占有黄金,资源配置靠武力抢占土地和殖民,亚当·斯密提出基于分工和贸易的自由市场创造财富,自由市场是指免于包括封建王权、贵族和地主在内的寻租者控制。虽然一些学者对自由贸易的结果有争议,比如有观点认为自由贸易产生受益者和受损者,保护新兴行业和创新领域有利于经济增长等,但经济学总体倾向于鼓励自由贸易。 过去40年,新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