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

孙歌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讨论思想史认识论的书:第一部讨论了沟口雄三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结构,特别是他在经验研究中折射出来的原理性假说;第二部讨论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生在日本的昭和史论争。本书通过对这两个个案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如何破除静态的知识感觉,建立把握动态过程的认识论课题。在形而下层面建立多元的普遍性,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相似性进入差异,并进而在差异状态中理解差异。为此,不仅需要哲学认识论的翻转,而且需要对经验的重新认知。破除旧形而上学的干扰,把世界视为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这个恩格斯留下的思想课题,通过对形而下之理的探讨激发出新的理论能量。 序 在形而下层面结构原理 这是一本违反常识的书。构成本书的两个部分,原本可以分别独立成书,它们分别处理两个不相关联的个案,彼此之间在资料和论述对象方面并无直接关系:第一部讨论日本的中国思想史家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基本结构,并以此为媒介探讨重新认识中国的可能性;第二部讨论日本学界20世纪50年代的一场论争,并以此为媒介探讨历史书写的基本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承问题。事实上,本书的日文版就将作为两本单独的著述出版,而本书的第一部承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慷慨允诺,也已经由台湾人间出版社单独出版中文繁体字版。 但是,我仍然希望进行一种有勇无谋的尝试,把这两个可以独立成书的论题组合成一个更大的结构,让它们承担更多的功能。 关于思想史的认识论问题,学界并不缺少抽象的学理论述;但是,任何抽象的论述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难题,即如何向经验研究开放。事实上,正如哲学教人思考却不提供面对具体经验的分析工具一样,抽象层面的认识论不经过必要的转换,无法直接承担具体分析的责任。我们经常看到抽象层面上的严整论述被原样照搬到具体分析中去的失败尝试——学院里常常看到初学者们把各种流行理论的结论套用到经验分析中去,不言而喻,这种知识生产几乎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