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境(第三版)

蔡鸿生
图片: 作者像(2020年10月17日,秦颖摄) 作者简介 蔡鸿生(1933—2021),1933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晋教授,兼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并主编《历史大观园》月刊。2006年退休。2011年获“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重点探讨下列课题:唐代粟特、突厥文化,俄罗斯馆与中俄关系,岭南佛门僧尼史事,广州与海洋文明,历史研究的学理和方法。 主要著述有:《广州海事录》(商务印书馆,2018年)、《蔡鸿生自选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蔡鸿生史学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读史求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学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外交流史事考述》(大象出版社,2007年)、《俄罗斯馆纪事》(增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仰望陈寅恪》(中华书局,2004年)、《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清初岭南佛门事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尼姑谭》(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 图片: 蔡鸿生教授部分读书笔记 序引——写在学境边上 学问是一个望不到边际的认识领域,有起点而无终点。即使是大师巨子,也不敢宣称自己什么时候到顶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一类话,作为古代学者的悟道之言,在信息时代似乎还保持着它的棒喝作用。但愿莘莘学子不会掉以轻心。 予生也晚,但与学问结缘却也颇久了。可惜悟性不高,一直未能深入学境的腹地,至今仍然是一个碌碌的“边民”,无任何“前沿”意识可言。像南宋诗人陆放翁那样的敏感:“树罅忽明知月上,竹梢微动觉风生”,我是自愧不如的。倒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对子:“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反而正中下怀。因此,长期安于在“自留地”上笔耕,不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