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进退皆自然

吴海兵
前言 南怀瑾先生与道家的因缘 知君两件关心事,世上苍生架上书。 这是南怀瑾先生的友人为他所作的诗句,词浅而意深,如此概括南师的一生是再合适不过了。比起“国学大师”、“传统文化传播者”等头衔,南怀瑾先生所关注的是“世上苍生”与“架上书”。 因为执着于“架上书”,南怀瑾先生自幼熟读经史子集,深得国学濡染,又于闲暇中跋山涉水,访求岩穴高隐之士,后又以三年时光隐居在峨眉山大坪寺,通览《大藏经》。在这样潜心治学的书斋岁月里,南师写下“月下听经来虎豹,庵前伴坐侍桑麻”,字里行间是静心修行的超然态度。终因放不下“天下苍生”,南师又走出书斋,四处奔波教化,讲述传统文化经典。他的讲演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等各种国学精粹,让大众重温中华民族昔日的文化盛宴。 南怀瑾先生被大众所熟知,源于他对各派佛经的精辟讲解。事实上,南师在道学上颇有见地。他在《老子他说》、《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禅宗和道家》等著作中,详细而周密地讲述了道家的发展与沿革,并且旁征博引,将看似艰深的道家思想生动幽默地娓娓道来,“综罗百代,博大精微”的道家在文字里栩栩如生起来。 说来有趣,南师和道家的不解因缘,竟是始自顽童的嬉闹。他幼年时曾体弱多病,禁足在家,只有药香和书香为伴。虽然体弱,内心却极其仰慕武侠小说中武艺高强的侠士。读到忘情之处还亲身尝试,练习飞檐走壁,甚至跳梁倒挂。一次不慎从房梁上摔了下来,巨大的响声才让父母发现家中的顽童还有慕武之心。父母不但未责怪他,还请来老师指点,自此南怀瑾走上了习武之路。 因为习武,南怀瑾先生遇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将其视为老师。后来听说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已经修成“剑仙”,他便兴奋地前去拜谒。后来旅居四川时,又一路访道,结交了不少高人隐士,这其中不乏修道有成的道教名家。南怀瑾先生在学武之余,开始对广博精微的道学产生了兴趣。他原本一心尚武,后来悟到武力易滋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