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梁漱溟学儒

朱夏楠
前言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程思远先生曾对梁漱溟先生有如是评价:“潜心行学,一代宗师,探索人生,无所畏惧。”梁漱溟先生是完全担当得起这16个字的,他出生于儒学没落之际,在西学大行其道之际为传统文化另谋出路,此后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为国家的前程奔走……他纵身大浪,一生波澜壮阔,灿若夏花。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用这两句诗来形容梁漱溟先生毫不为过。20世纪初,故国值秋,万方多难,“玉垒浮云变古今”。年轻的梁漱溟欲“万类霜天竞自由”,但是面对翻云覆雨的时局,踟蹰徘徊:自己的热血应该挥洒何处?究竟哪里才是中国的出路?他曾希望佛家能够告诉他答案,然而他并不满意那答案,于是又转向儒家去寻找,并且和冯友兰、熊十力等儒学大师开创了新儒学,一同找寻儒学的现实精神。不管是潜心佛学还是儒学,梁漱溟先生始终未曾忘怀现实的人生。为国奔走于战火之间的梁漱溟数次遭遇日寇伪军,险象环生,却每每化险为夷。 1939年6月10日,他在日记中写道:“黎明行抵连谷峪,入民家小睡,遽闻枪炮声,知前方已发生战事。出门遥见敌骑在西面山岭上,空中并有飞机,即向东南趋奔。”6月24日中又写道:“行抵对经峪一小村……方解衣烘烤觅求饮食之间,闻石人坡方面枪声大作,知是接触开火。不敢怠慢,出村向东北一高山攀登……至山脚入岩洞掩蔽。洞内已人满,见我等异乡人物,指点隐于最后。此时前后各山头敌我两军渐集,不久开火,各种枪声、炮声、炸弹声、飞机声震耳。” 面对风起云变、波涛汹涌,他能够安然其中而不动。对此,梁先生自己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 有人因这段话而斥其狂傲、狂狷、狂妄,其实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挥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