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德语国家行走

Hui
序曲:自学德语一年后 我知道,我的心,比起自己愿意承认的,更大。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如何一次又一次实现心中的梦想,去往远方?如何将每次的旅行,书写成既能和别人分享,又暗含独特眼光的篇章?既然无法给亲朋带来物质的回馈,如何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方式分享?因此再次出发前,我决定让自己少点任性的漫游,并为之选择了特定的主题:这将是趟语言之旅。 为什么不是文化?风俗?民情?因为我觉得,语言是载体,我也更能把握。也因为这一次,我有备而来:花无数分钟听语言课,从语音零起点进阶到两本柏林广场;读尽可能多用用德语创作的作家,来自德国、瑞士、奥地利还有曾经的捷克;看原声影视,从ZDF纪录片到《老友记》的德文配音版。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每天都在三种语言之间游离,隐约萌发三种感觉:中文语境的意象美,英文表达想法的逻辑感,德语文法外的哲思性。也许多语言习得者都有类似体验,但当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时,我还是难以克制欣喜之情。事实上,我偶尔在试图翻译语言的过程中——迷失。 我该怎么和你解释呢?有一部拍给孤独者的电影,是说美国人在日本发生的故事,内地的翻译为《迷失东京》。你会被片名吸引,想要看一看这部电影么?台湾上映的片名是《爱情,不用翻译》,而原版片名叫“lost in translation”。是的, lost in translation的字面意思----迷失在翻译里, 正是我所想要表达的——迷失。 我后来才明白,这样的迷失,经常发生在不同语境下,话语表达不重叠的空白处。你和我一样么?语言世界里,存在一些话,不知道用母语如何表达。又或,你发现了么?某些语言里被边缘化的词汇,在另一种语境下,是被人温柔以待的对象。某些语境下主流所宣扬的,正是另一种语境下大众反思的。 由此,我也越发意识到:有些翻译,是永远词不达意的;有些表达,是不用翻译的。就像酌小小酒,醉微微的神迷。 于是,你若试图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