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香零拾

张旭东
关于陈寅恪 陈寅恪为他人所作序 陈寅恪先生一生为他人作序共十四篇。陈先生学术以外的文字不多,仅《寒柳堂记梦稿》几篇而已,为他人作序倒成为他思想表达的方式。这些序引往往不严守本书而逸出书外,其所论荦荦大者,又无不与本书关合,既不离学术本身,又呈现思想的张力和精神的力量。晚辈唐突,称之为“书外之序”。 1942年作《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因故不能用,杨氏请求移作《积微居金文说》序,可以见出这个特点。而余嘉锡、沈兼士序,密关本书,则恐不能作如此变动。1952年杨氏《丛稿》与《续稿》合并,余、沈二位细密而谈者之序得以保留,陈先生之序被指为“立场有问题”而被拆去,陈氏言“贱名不得附尊作以传,诚为不幸;然拙序语意迂腐,将来恐有累大著,今删去之,亦未始非不幸也”,拆去缘由又全在“书外”二字。 1934年陈寅恪受王静安之弟王哲安先生嘱托,以晚辈身份为年长十三岁的王静安作序,对静安先生评价平正不颇,三点归纳成为不刊之论。而于序尾言:“寅恪以谓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同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所言之意不甚明,却似有“奇哀遗恨”溢于言表。太史公作《屈原贾谊列传》,后人就有“此非二人之传,乃三人之传也”的感叹,今观陈先生此序,亦如是。 1939年所作《刘叔雅庄子补正序》将“今日治先秦子史之学著书名世者”比作金圣叹注水浒,改窜旧文,多任己意;而刘文典著《庄子补正》“虽能确证其有所脱,然无书本可依者则不之补;虽能确证其有所误,然不详其所以致误之由者则不之正”,“可谓天下之至慎”。却明明有赞刘氏“能守旧义”之意。 到了1940年终于写出《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成为绝世雄文。其云: 昔晋永嘉之乱,支愍度始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谋曰,用旧意往江东,恐不办得食,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