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

[德]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
推荐序 “动荡”的时间简史 向以鲜 1956年5月13日:玛莎父亲法捷耶夫自杀 读完姚月所翻译的汉斯这部年代回忆录或局部自传《动荡》,我的心真的动荡起来。 从哪儿说起呢,我突然想到了另一位伟大的德语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他在诗作《严重的时刻》(陈敬容译)中写道:“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无缘无故在夜间笑/在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 此刻即这一刻,亦即任意一刻:谁在世上某处死! 那就从“此刻”说起。 就从《动荡》女主角玛莎(玛丽亚·阿莱克桑德罗·马卡洛娃)的父亲法捷耶夫说起。 由于特殊的地缘及政治原因,中国人对于苏俄文学的了解,尤其是近现代的苏俄文学,有时远胜于对本国文学的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人,大多能如数家珍地罗列一大批苏俄的作家和诗人: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肖洛霍夫、马雅可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富尔曼诺夫、绥拉菲莫维奇等,随口就可以举出一大串。在这些辉煌名字中,小说家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可能不是最明亮的,但却是最沉重的。人们对法捷耶夫的《毁灭》(原名《十九人》)和《青年近卫军》耳熟能详,尤其是后者,几乎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表面上看来,法捷耶夫的写作相当顺利,他是斯大林时期的风云人物,从20世纪30代开始,一直处于苏联文坛的核心地位,担任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拉普)领袖,同时还是苏共中央委员会委员、最高苏维埃代表、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就是这样一位拥有显赫地位和名声的作家,却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决然走向毁灭——1956年5月13日,法捷耶夫饮弹自尽。这样的惨烈结局,似乎应了鲁迅那句话: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