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第三版)

[美] 罗伯特·J·希勒
译者序 我是一名金融学者,也是一名普通的投资者。2007年9月我对自己有限的资金做了一次大类资产配置的转换,自此离开股票市场近6年。2013年6月25日上证综指最低下探至1849.65点的阶段性低点,6月27—29日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隆重召开,我有幸参加并聆听了众多重量级的政策制定者、实践者及学者的报告。而此时正值十八大后的半年,整个会议期间,我有一种心潮澎湃的冲动。基于对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的强烈信心和期待,我坚信中国的新时代将要来临!2013年7月我重回阔别6年之久的二级市场。 市场的发展正如我的判断,上证综指从1849点开始缓慢上升。国家的主流媒体开始关注未来的改革与股票市场的关系,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作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金融市场的改革加速,走在其他领域的前列。随着改革政策的逐步推出,分析师们唱出了“改革牛”的旋律,投资者加快入市,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监管者走上前台推动金融改革与市场化进程。而2014年11月的一次降息,加上后来的带有杠杆性质的政策,进一步促使股票市场走势如火箭般蹿升,投资者情绪空前高涨,市场又一次迎来了10000点不是梦的喊声,也迎来了盈利只有200万元,价格却达到500元的股票,甚至仅仅通过股票改名,就可以实现连续涨停。 就在此时,2015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给我发来了希勒教授《非理性繁荣》(第三版)的电子手稿,并希望我能尽快翻译。但由于其他琐事的耽误,直到7月,我才开始翻译工作。重读大师名著,醍醐灌顶!甚至后悔为什么不在2015年6月之前进行翻译。 2000年希勒教授的《非理性繁荣》(第一版)问世。书中描绘了美国股市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并预言了由此可能产生的脱离实际的市场泡沫,种种情景在此后数月间于美国资本市场展现得淋漓尽致。《纽约时报》的评论文章这样写道:“希勒先生像是一位洞悉华尔街的先知,他认为投资者们正在被冲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