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的孤独
[德] 伊丽莎白·冯·塔登
引言 陌生的拥抱
某个夏日,德国耶拿“天堂”火车站,一幅巨型广告映入眼帘:一个黑发美人站在浴室里,身体被轻雾一般的白色肥皂泡所簇拥。被假想成某种形状的肥皂泡围裹在一个人的身上,要给这个人庇护和安慰,它为什么要这样做?站台上的广告语给出了解释:为了“呵护您的肌肤”。这就有些奇怪了,这句话里包含了几层意思:“您的肌肤”,对这个人使用尊称显示了一种疏离;被“呵护”的是脆弱的人类,判断某种接触是否会带来伤害的这层“肌肤”则被拥抱在肥皂泡中。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蛛丝马迹能够让我们看到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于是站在某一个站台上,我突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一个社会里,会有人醉心于来自肥皂泡的贴心呵护?再看一眼,更觉得讶异:广告屏上那宛若人形的肥皂泡既非男,也非女,而是兼具两者的特点。它与西方艺术史上的两幅圣像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幅是波提切利创作于1484年前后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画中披散着头发的维纳斯后来成为女性美的象征,肥皂泡人形的头和飘舞的头发就像那个维纳斯。另一幅是柯勒乔1531年的画作《朱庇特与伊俄》,在画中,神王朱庇特化身云雾,拥吻着伊俄完美、洁白的身体。
于是在突然间便危机四伏的欧洲,一家制造肥皂的企业借助一家有文化的广告公司,触碰到了一个敏感的点:身体接触是必要的,但伤害不可以。发生在浴室中的伤害被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表现到了极致。广告上的肥皂泡美人经历的是让人愉悦的身体接触,这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性。肥皂泡美人很享受这种接触带给她的呵护,但我们都知道,对现实生活中的血肉之躯而言,身体接触所引起的结果远不止于此,它能让人精神突然振奋,使人敞开心胸,也能带来威胁、伤害,让人感到恶心,甚或造成意想不到的危险。这件事的两面性显而易见:对亲密接触的开放态度既会带来一切保护行为要竭力避免的伤害,同时也获得每个人都需要的关怀。亲密接触是必要的,但似乎也不能太亲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