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苏东坡三百篇

刘小川
自序 中小学语文课本里收录的苏东坡作品多达十九篇,以后可能还会增加。苏东坡是全才,即使在古代也不多见。从宋代到今天,读书人没有不读苏东坡的。 全才的背后,是生活的全能。巨大的生活热情支撑着这个生命体。苏东坡留给未来世界的价值,不会少于当下。一种永在当下的能量是什么样的能量呢?几乎可以肯定的是:3021年,4021年,中国人还是在读苏东坡。 我曾经把荷尔德林的诗句献给这位眉山人:“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 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人们并不把海德格尔算作构造体系的哲学家,而是把他看作对传统进行揭示的高超能手。他能使传统当下化。” 三十年来我拜读海德格尔,可能获得了一些异质性思维,避免了单纯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同质性尴尬。我学着原初地看待事物,切入生活的激流,宏观与微观的把握并举。“让事物自己把自己显现出来。”这个很难,但难才有意思。 苏东坡三百篇,李太白三百篇……我是在尝试着对传统文化进行精准发力与投送,于百点中取一点。在运思的层面,我努力朝着三个方向打通:打通中西、打通古今、打通雅俗。 作家要知道写什么,更要知道不写什么。 古人写人物,文字是不多的,包括苏东坡本人写的传记,《方山子传》之类,几百个字足矣。司马迁写人物,寥寥几笔就传神。对人物的精准把握是汉语文学的传统。 《世说新语》对我启发大,一个字要抵三个字用。反观眼下的许许多多大部头,望而生畏也,很多书可以去掉一半,书中的大量引文也应精减。 本书大处不虚构,细节有想象。《庄子》《史记》都不乏文学性描写。 本书平均每篇约六百字,故事与故事相勾连,形成一张网。本书深描苏东坡的处境与心境,以此展开北宋蓬蓬勃勃的生活画卷,尽可能言之有物,有所发散。 发力是否精准,尚需读者检验。 图片 2021年11月13日 于眉山之忘言斋 从苏东坡的爷爷说起 公元十一世纪中叶,西蜀眉山有个怪老头名叫苏序,他就是苏东坡的爷爷。邻里称他…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