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与真:陶渊明考论

刘奕
2023版自序 陶渊明对今人意义何在?这并非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在早期岁月中,陶渊明被视为一个高尚的隐士。人们总是在谈到隐逸这一特定话题时想到他。 稍后,他被承认为一个游离于主流美学趣味之外的、有独特风格的诗人。 直到宋代,随着新儒学兴起,新的儒家士大夫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开始把陶渊明推崇为人品、文品合一的典范,认为他作品中表现了高远的志趣、高贵的品行,以及在遭遇困顿时依然旷达超迈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审美风尚悄然改变,淡逸、自然成为更高的美学品格。体现这种风格的陶渊明不再只是风格独特的诗人,而是诗人中的诗人。 但是,到了当代,陶渊明和他受到的推崇遭遇了多重质疑。有考证其生平,而质疑其政治品格和农耕态度的;有变换价值标准,认为陶渊明人品堪忧的;有试图透过陶渊明作品文本的“缝罅”,窥破其伪饰和自我建构的;还有通过文本流动性的考察,认为他的形象更多出于后人建构的。这些反思大都为研究视角的拓展和方法的更新做出了贡献。没有反思和质疑,就没有学术的进步。当陶渊明作为研究对象时,他必须接受研究者全方位的审视,这是学术研究题中应有之义。而且,考虑到异文化的他者之眼,以及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断裂,旧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失效,那么陶渊明受到质疑,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只是单就研究者具体的考证和论证而言,我觉得已有的质疑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他们对陶渊明的许多评价也有失公允。 比如要考察陶渊明作品中的自述是否真实和真诚,找寻并透视其文本中的裂缝与龃龉就是一种基本而有效的方法。如果陶渊明有意利用文学创作来塑造一个希望展示给世人的理想形象,即他写作的主要目的是涂饰自我、虚构自我而非呈现一个相对真实的自我,那这种涂饰和虚构一定是随环境和情境变化而变化的,一定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同时,伪饰终究有露出马脚的时候,即便通天神狐,也会醉后露尾,没有人能一贯伪饰而永远不被识破。因此,这种文学的内部会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