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亲密

[法] 伊娃·易洛思
译者序 破除冷亲密,做个情感人 伊娃·易洛思(1961—)生于摩洛哥,是著作等身的当代思想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继承者。目前,她执教于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以及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她曾获得以色列最高科学荣誉奖E.M.E.T奖,并被授予法国荣誉骑士勋章。其代表作有《痛苦的魅力》(2003)、《爱,为什么痛》(2012)以及《冷亲密》等。易洛思笔耕不辍,新近出版了《爱的终结》(2019),而《冷亲密》初版于2007年,已被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从各个书名不难看出,作为社会学与人类学教授,易洛思多年来一直十分关注现代人的情感问题。易洛思在几部代表作中都沿袭了此主题,在本书中,她将情感问题置于社会学、心理学乃至文学(如书中的自传文学)领域相交会的学术棱镜中考量,进一步审思21世纪当代人所面临的情感困顿和冷亲密现象。 在翻译最后一节“一种新型马基雅维利主义”时,我总是会不自觉地想起弗洛姆那本《爱的艺术》,早在1956年,弗洛姆就指出,爱或者说爱的能力,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正在实质性地走向消亡。弗洛姆在书的结尾部分称:爱,才是人类永久存续和幸福的最终答案。在弗洛姆那里,爱是动词,不是名词,爱是一种去爱人的能力,而非一种被爱的需求。弗洛姆对爱的消亡表达了他的忧思,而“冷亲密”这一书名也恰恰契合了这种担忧。一方面,现代人渴望爱与亲密,另一方面,我们又在现代性的矛盾撕裂中徘徊思量,是做一个情感人,还是做一个理性人呢?思维和情感往往并非那么泾渭分明。不过,当代人际关系中崇尚高效和最大化价值的快餐式情感消费主义,确实是冷却亲密关系的幕后推手。 本书分三章,结构脉络清晰。第一章旨在厘清情感人、新型情感风格和情感本体论的相关概念,以及它们与社会学、心理学、女权主义三种文化实践的交织关系。第二章重点阐释情感场域中情感资本主义的概念和运作方式,分析了在心理疗愈话语下自我实现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