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格自由无调性音乐作品的多重结构研究

邱国明
绪论 一、研究背景 对结构的探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无论之于作曲还是分析。临响纷繁复杂、色彩斑斓的现当代音乐创作,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构类型、多层套叠的结构缠绕、纵横交错的结构网络,新的音乐以自身的现实存在不断地告诉我们,需要以有别于传统结构分析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解读和认知。用多重结构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贝尔格的自由无调性音乐作品,并非随意的选择,而是有必然的关联。 首先,以大小调式音阶作为音乐语言的预制结构元素,以功能和声作为结构逻辑的语法标点,以与动机一致性的主题发展及织体特征来确立结构段落的划分,在这之中,调性是结构形成和认知的重要法则和决定因素。尽管如此,音乐的呈现方式和本质特征决定了调性并非音乐结构的超级统治者。因为音乐的呈现方式是立体和多元的,是旋律、和声、节奏、音色、力度等结构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音乐的本质特征是复调的,诸多结构元素在复调思维及其技术体系下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作用于音乐结构的构建。复调的思维和技术必然会对音乐结构的多重性提供可能,必然会让作曲家们的智慧和才能在结构领域有不同凡响的表现。贾达群教授在长期的创作实践和作品研究中发现了结构间的多重关系,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结构对位”理论,这一崭新的理论视角为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解读音乐作品,特别是为现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逻辑的方法和有效的工具。 其次,贝尔格自由无调性时期的音乐作品在20世纪音乐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些作品中,贝尔格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多重结构创作思维凸显,组成音乐的各元素(音高、节奏、音色、力度)得到解放,音乐元素在结构构建中的重要性较传统调性时期得到提升,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结构特征。如从贝尔格的《三首乐队作品》(op.6)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音高材料具有明显的封闭式结构特征,并与其他元素结构形成差异化的结构体征,组合成各种形式的层、体结构,无论是在局部还是在整体上都能够呈现出多重结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