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洞察、共情与联结

[美] 贝姬·肯尼迪
看见,是建立美好亲子关系的起点 致我的丈夫,他是我生命的力量源泉; 还有我的孩子们,他们教给我的比我教给他们的还要多。 前言 “贝姬医生,我家女儿5岁,最近总是欺负她妹妹,对大人没礼貌,到了幼儿园也没法适应。我们怎么说她都没用,你有办法吗?” “贝姬医生,我家孩子本来已经学会上厕所了,可是最近又把家里尿得到处都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试过奖励和惩罚,但是好像没什么用。你能帮帮我吗?” “贝姬医生,我家孩子12岁了,一点也不听话,都快把我给气死了!你得帮帮我呀!” 看见孩子:行为是了解孩子内心困境的线索 没问题,我可以帮忙。我们一起来把问题解决掉。 我从事临床心理治疗多年,帮助父母们解决了许多令他们头疼不已、看似根本无法解决的难题。虽然从表面上看,具体情形各不相同——5岁的女儿一副毒舌,原本已经学会如厕的孩子突然出现退行,少年桀骜不驯——但天下父母的愿望其实都一样,都想改进自己的育儿方式。我总能听到父母们这样讲:“我知道我想成为什么样的父母,可又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你能教教我吗?” 治疗开始后,我会先跟父母一起分析孩子的问题行为。行为是了解孩子内心困境的线索,也往往能反映整个家庭的症结。分析了行为,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就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欠缺哪些技能;就能知道父母在意什么,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就能把“这孩子什么毛病?你能治好吗?”转变为“孩子有什么难处?我能做些什么?”甚至“对于这一切,我有什么感受?”。 治疗的核心是帮助父母走出绝望和痛苦,重拾希望,重获力量,甚至激发自省。不过,我靠的并不是那些最流行的育儿技巧。我不会建议父母们使用关房间、给小红花、奖励、惩罚,或者对问题行为装作没看见等做法。那么我建议怎么做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行为只是冰山看得见的部分,看不见的是孩子无比渴望被理解的整个内心世界。 转变视角:我们的目标不是塑造行为,而是培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