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

[美]巫鸿
总论 本卷涵盖的时期——五代至南宋(907—1279年)——构成后期中国绘画史的前段,也可说是中国绘画全过程的中段。如笔者在《中国绘画:远古至唐》中提出的,这套书对绘画史的分期并非建筑于朝代史或进化论观念之上,而是一方面基于绘画在不同时期的特性,包括其功能和目的、媒材和语汇,以及创作和流通机制;另一方面也根据研究证据和方法的异同。每一时期的绘画还包含了地域、机构、画家身份等多条线索。这套书的整体目的是通过发掘这些特性和线索去理解每一时代绘画的面貌和趋向。 从这个角度观察五代至南宋这近四百年时间,其在中国绘画史上无疑构成了一个特殊而关键的阶段,不论是从绘画在社会和文化结构中的位置上看,还是从具体创作实践和理论话语上看,都有别于之前的汉唐和之后的元明清时期,同时又把这前后两段联结进一个变化和更新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特殊性格。 首先是绘画史结构的变化:中国绘画不再局限于单一政体和社会结构之内。传统写作根据朝代沿革把这一时期的绘画史划分为分裂状态下的“五代十国”(907—960年)和随后建立的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今日的研究者则需要注视更宽广的政治文化地理空间和更复杂的时间线索,考虑多个政权下的绘画实践和艺术交流。绘画史需要讲述一个多元和互动的故事。 这个多元局面从唐代中期之后的藩镇割据已经开始,至唐代覆亡后遂成为绘画史的主导,贯穿了1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宋代的统一虽然重建了华夏政治史的正统,但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这个王朝都和周边的若干强大政权共存,其中包括10世纪初建立的辽(907—1125年)和大理(937—1253年),以及11世纪和12世纪出现的西夏(1038—1227年)和金(1115—1234年)。这些政权的疆域往往包含了传统的汉文化地区。它们与宋紧密接壤,在文化艺术上与宋保持着密切交流,包括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