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哲学长编

赵敦华
前言 本书第一版题为《基督教哲学1500年》,于1994年出版。2007年出第二版。读者们看到的第三版更名为《中世纪哲学长编》。这个题目受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启发。他说: “长编”的意思就是放开手去整理资料,放开手去试写专题研究,不受字数限制,不问篇幅长短。一切删削、剪裁,都留待将来再说。“长编”是写通史的准备工作;就是说,通史必须建筑在许多《专题研究》的大基础之上。 我写这本书就是“放开手去整理资料,放开手去试写专题研究”,为西方中世纪哲学史做准备工作。 我们如果翻开一本“中世纪哲学史”的书,可以看到时间跨度并不相同。早期的经典,如1928年出版的宇柏维希的《哲学史纲要》第11版的第二卷,盖耶尔写的《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1955年吉尔松的《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从2世纪的教父哲学开始,时间较长。可是,近来西方出版的中世纪哲学一般都从公元6世纪的波埃修开始,早一点的从公元5世纪的奥古斯丁开始,时间也不短,只是较短一些。中世纪哲学的时间下限,一般结束于14世纪的奥康主义。本书是一本“长中世纪哲学”,包括从2世纪开始的教父哲学,从11世纪开始的经院哲学,以及15-16世纪晚期的中世纪哲学。 我的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短中世纪哲学”采用了世界史的分期,把西罗马帝国灭亡当做中世纪开端,把文艺复兴当做中世纪的结束。但是,我以为,哲学史上的中世纪是哲学史的“中间”时期,它上承古代哲学之余绪,下开近现代(modern)哲学之先河。如果没有教父思想中的古希腊罗马哲学要素(问题,概念,观点,方法),“短中世纪哲学”几乎是不可理解的;同样,如果没有中世纪哲学中拜占庭、阿拉伯、犹太和西方基督教几大文化传统的长期交流,中世纪中后期哲学几乎没有语境。第二,“长中世纪哲学”虽然有三个阶段,但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域,就是信仰与理性的关系,这个问题域决定了一个时期的哲学是不是中世纪的。按照这个问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