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诊的艺术史

董悠悠
图片 图片 序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想,你曾与艺术相遇多次了。 也许是你同班擅长美术的姑娘,她每落一笔,都开一朵花,即使那年篮板太高,球场太热,也没能留下你多看一眼;也许是你旅途中路过的历史建筑,分不清是哥特式还是巴洛克?没关系,反正上传到朋友圈,有人点赞没人懂;也许是你怀着“打卡”心态进入博物馆后,见到了一幅符合你审美又有内涵的镇馆之宝,虽然仔细研究了画旁说明牌上的每一个字,细细品味了讲解器中的每一句话,但似乎还是与作品隔了一道墙。于是临别时你买上镇馆之宝的明信片,寄给了将来。 这样不行,你决定不能再错过艺术了,于是你行动,你正襟危坐。买了摆满书桌的艺术通史,心想,铜版纸货真价实。翻看第一页,是万年前的岩洞壁画,上面两只牛。你想,不要紧,再战上三百页就能看到我心爱的《蒙娜丽莎》,再熬上几夜,就能翻到书底的《日出·印象》。 有一次我问我爸,你什么时候买的这些艺术通史啊?他说:打折就买了,你看这么厚,多实惠,到时候退休了就可以看了。 我想,在写这本书之前,我也曾与艺术相遇了好几次,遇见了多少次,就错过了多少次。上面说的不是别人,正是曾经的我,起初接触艺术史的我,所有对艺术的好奇与渴望,都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被一点一点磨灭,变疲惫。我读了好多的逸闻八卦,了解了很多的笔触技法,背了更多的画名、地名、流派名、人物名,仍然找不到,解答不了,我在一幅画面前最初的感动。我仍然看不懂一幅画。我本以为我在追随一朵惊艳的浪花,到头来我只获得了一摊如散沙般的水。 我不要这样,也不要这样给你讲。 我认为,欣赏艺术要回归到作品本身,从观察开始。 很多人当面对一幅作品时,往往只是匆匆一瞥然后沉浸在我看不懂的恐惧中,之后,再也不愿多看作品一眼,最后得出结论:艺术果然是难懂啊! 其实,扪心自问,真正看画的时间最多不过五秒。我也知道,大多数人苦恼:知道应该“看”,但是,实在是不知道要看哪里。 有趣的是,…